本网摘要:为了给河北省某水泥厂生产的水泥熟料性能的改进提供基础依据,通过工艺矿物学研究查明了水泥熟料中的矿物种类、含量及矿物特征。发现一线熟料中A矿多呈受溶蚀的棱角状,少量B矿具有短而粗的交叉双晶纹;二线熟料中A矿局部呈受溶蚀的棱角状,部分含有B矿,少
为了给河北省某水泥厂生产的水泥熟料性能的改进提供基础依据,通过工艺矿物学研究查明了水泥熟料中的矿物种类、含量及矿物特征。发现一线熟料中A矿多呈受溶蚀的棱角状,少量B矿具有短而粗的交叉双晶纹;二线熟料中A矿局部呈受溶蚀的棱角状,部分含有B矿,少量B矿呈边毛状且黑色中间体呈他形粒状或片状;三线熟料有轻微的黄心现象,A矿粒径差异较大并含有方镁石包裹体,黑色中间体呈他形片状。根据研究结果,指出了要改进水泥熟料生产工艺主要应从做好控制冷却速度、煅烧温度及掺合料拌和均匀程度三方面入手。
一、引言
近年来,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,全国范围内的基础建设、城镇化建设、新农村改造等如火如荼,对于建筑业和建筑材料的需求与日俱增,需要更高的水泥产量与之相应[1]。但水泥的生产是一个高能耗的过程,同时又排出许多污染物及工业废弃物[2]。如果生产的水泥性能不合格,必然引发资源的过渡浪费。硅酸盐水泥的生产工艺是“两磨一烧”[3],这其中作为水泥的重要组成部分,水泥熟料的性能对水泥的影响至关重要。
河北省某水泥厂三个生产线上的水泥熟料在试运行阶段,需要对其性能进行测试,以进行大批量的生产使用。故对从生产线上取得的水泥熟料样品进行矿物工艺学研究,旨在为提高和改进水泥熟料生产工艺提供基础依据。
二、水泥熟料的物质组成
(一)、水泥熟料的化学成分
水泥熟料的化学成分由水泥厂测试,其测试结果列于表1
表1 不同生产线水泥熟料的化学成分
|
化学成分
|
|
LOSS
|
SiO2
|
Al2O3
|
Fe2O3
|
CaO
|
MgO
|
K2O
|
Na2O
|
SO3
|
碱
|
KH
|
n
|
p
|
一线
|
0.26
|
22.18
|
4.53
|
3.09
|
65.32
|
2.820
|
0.78
|
0.150
|
0.75
|
0.66
|
0.940
|
2.91
|
1.47
|
二线
|
0.12
|
22.29
|
4.60
|
3.09
|
64.90
|
3.112
|
0.78
|
0.150
|
0.70
|
0.66
|
0.901
|
2.90
|
1.49
|
三线
|
0.34
|
21.74
|
4.71
|
3.42
|
65.00
|
2.980
|
0.83
|
0.114
|
0.71
|
0.69
|
0.921
|
2.67
|
1.38
|
从表中可以看出,二线石灰饱和系数(KH)均大于0.9,推测该水泥熟料A矿(C3S)中既包裹有C2S,又有游离的氧化钙;1、三线的KH值均大于0.91,推测A矿中常见的包裹体为游离氧化钙。硅酸率均大于2,说明中间体少于20%[4]。下面对水泥熟料进行显微结构分析,验证其包裹体的特征,判断对水泥熟料性能的影响,进而反映生产工艺。
(二)、水泥熟料的矿物成分
对所取样品分别制成光片,在德国蔡司Axioskop 40偏/反两用研究型显微镜下进行分析。首先滴加蒸馏水侵蚀光片观察游离CaO的形态、分布及百分含量,再滴加1%氯化铵溶液侵蚀后观察A矿、B矿等矿物的镜下特征[5]。水泥熟料的矿物组成及体积百分含量列于表2。
表2物相组成及体积百分含量/%
生产线
|
A 矿
(C3S)
|
B 矿
(C2S)
|
C4AF
|
C3A
|
方镁石
(MgO)
|
金属硫化物
|
游离CaO
|
一线
|
60-65
|
15-20
|
15-20
|
2-4
|
少量
|
少量
|
微量
|
二线
|
60-65
|
20-25
|
10-15
|
2-3
|
1-2
|
少量
|
微量
|
三线
|
60-65
|
15-20
|
10-15
|
2-3
|
1-2
|
少量
|
微量
|
从表中可以看出,三个生产线上的水泥熟料的矿物组成主要包括C3S、C2S、C4AF、C3A,还有少量的方镁石、金属硫化物和游离氧化钙。经与《硅酸盐岩相学》中一级熟料矿物组成含量比较,差别不大,中间体含量也同上述化学分析的硅酸率值对应,初步分析,水泥熟料性能较为复合标准,但仍需对另一重要反映指标—矿物特征进行分析研究。
三、矿物特征
(一)一线水泥熟料矿物特征分析
从外观角度,熟料呈灰色至灰黑色,沿切面将球团样品截开,无黄心现象,内部坚硬致密,外部较疏松。对做好的光片在显微镜下观察,发现熟料整体结构较均匀,呈均齐结构,块状构造。熔蚀现象比较明显。气孔分布较均匀,形态不规则,小气孔较多。气孔率约为15-20%。
图1 被熔蚀的A矿 反射光(—)×200 图2 具有双晶纹的B矿 反射光(—)×500
其中 A 矿分布较均匀,晶形多被熔蚀,呈棱角圆钝状。结晶粒度较均匀,一般为15μm-40μm。期间被白色中间体粘结,局部中间体很少,连接成片,其间包裹有少量游离氧化钙。 B矿多呈圆粒状,结晶粒径一般约为20μm-40μm。多集中分布,少量分散于A矿之间,部分分布于气孔周围,该B矿粒径略大于分散于A矿中的。部分B矿可见短而粗的交叉双晶纹,如图1、2。 C4AF分布较均匀,多呈不定形分布于A矿或B矿晶粒间。镜下反射力强,反射色为白色。C3A含量较少,多呈点滴状分布于白色中间体中。方镁石(MgO)多呈浑圆状或他形晶,分布不均匀,多存在于A矿中。金属硫化物呈白亮色,圆粒状,分散分布。
从矿物组成及显微结构特征可以看出,A矿多呈受溶蚀的棱角状,说明可能是熟料在窑内停留时间长、冷却慢,A矿受液相熔蚀而成;A矿中包裹有少量B矿,可能因急烧,使A矿快速生成包围B矿。部分B矿具有短而粗的交叉双晶纹,也说明是烧成温度较高,缓慢冷却所致。含有细小的金属硫化物颗粒,说明还原气氛较强。无黄心现象说明通风和燃烧程度较好。整体而言,可推测该熟料的煅烧温度偏高,冷却速度较慢。建议降低煅烧温度,放慢冷却速度。
(二)、二线水泥熟料特征分析
熟料外观整体呈灰黑色,沿切面将球团状样品截开,样品熟料的核部无黄心现象。镜下特征同一线熟料相似,结构较均匀,呈均齐结构。硅酸盐矿物晶体整体发育较完整,大小较均齐,边棱较光洁,局部晶体有轻微的熔蚀现象。气孔分布较均匀,气孔率高于一线,约30-35%。
其中A矿多呈粒状、长柱状,粒径大小较均齐,一般为10μm -35μm,边棱较为光洁,局部有熔蚀现象。分布较均匀,少量中含有B矿和游离氧化钙。B矿比一线集中分布程度高,多呈圆粒状,粒径一般为25μm-50μm。气孔处发现有少量粒径较大B矿,部分存在于A矿中,含有少量的边毛状B矿,如图3、4。C4AF分布较均匀,多呈他形或不定形分布于A矿或B矿晶粒间,呈乳白色。C3A呈他形粒状或片状分布于白色中间体中。方镁石(MgO)比一线较多,多呈浑圆粒状或他形晶,主要分布于A、B矿中。
从显微结构上看A矿局部呈受溶蚀的棱角状,说明可能是熟料在窑内停留时间长、冷却速度慢。A矿中含有少量B矿说明可能冷却速度较慢导致A矿分解包围B矿。B矿含量较一线多,且集中分布程度高,可能是由于物料掺入局部不均匀所致;部分B矿呈边毛状也说明冷却速度缓慢。黑色中间体呈他形粒状或片状也说明冷却缓慢所致。总体来看,可推测该熟料的冷却速度较慢,混料局部不均。建议冷却速度加快,以及将掺合料拌和均匀。
(三)、三线水泥熟料特征分析
熟料外观呈灰黑色或灰色,沿切面将球团状样品截开,部分样品熟料的核部有轻微的黄心现象。镜下结构均匀,主要呈均齐结构,A矿和B矿轮廓清晰,边界规整,局部结晶大小差异较大。气孔大小不一,小气孔较多,气孔率约为30-35%。
其中A矿多粒状、板状、六边形,边棱光洁整齐,结晶粒径大小不一,一般为20μm-50μm,小者10μm左右,部分晶粒中含有游离氧化钙和方镁石。B矿呈圆粒状,结晶粒度一般为10μm-25μm,分布不均匀,多以矿巢形式集中分布,被少量白色中间体胶结,如图5、6。C4AF分布较均匀,多呈他形或不定形分布于晶粒间,呈乳白色。C3A呈他形粒状或片状分布于白色中间体中。方镁石(MgO)多呈浑圆粒状或他形晶,主要分布于A矿中。金属硫化物含量较少。
该熟料有轻微的黄心现象,说明窑内通风不好,还原气氛强;A矿粒径差异较大并含有方镁石包裹体,推测可能是由于生料成分均化不好或来料波动大,造成局部烧成不完全,即煅烧时间不足,出现轻烧现象,使熟料中矿物晶体大小悬殊。黑色中间体呈他形片状说明冷却速度慢。总体来看,推测该熟料可能混料不均匀或来料波动大、煅烧时间不足。建议将掺合料拌和均匀,适当延长煅烧时间。
四、结论
(1)通过观察发现一线熟料中A矿多呈受溶蚀的棱角状,少量B矿具有短而粗的交叉双晶纹;二线熟料中A矿局部呈受溶蚀的棱角状,部分含有B矿,少量B矿呈边毛状且黑色中间体呈他形粒状或片状;三线熟料有轻微的黄心现象,A矿粒径差异较大并含有方镁石包裹体,黑色中间体呈他形片状。
(2)根据工艺矿物学研究判断,一线熟料的煅烧温度偏高,冷却速度较慢,建议降低煅烧温度,放慢冷却速度。二线熟料的冷却速度较慢,混料局部不均,建议冷却速度加快,以及将掺合料拌和均匀。三线熟料可能混料不均匀或来料波动大、煅烧时间不足,建议将掺合料拌和均匀,适当延长煅烧时间。
(3)硅酸盐水泥熟料的显微结构与原料性质、生产工艺条件(窑型、物料在烧成带的停留时间、烧成温度、冷却制度)、生料细度、均匀性等密切相关,是生产优质硅酸盐水泥熟料的重要条件。
编辑:小薇